王正方教育随笔:《乌鸦喝水》与“标准答案”
2019-06-03 23:41:41
  • 0
  • 1
  • 1

《乌鸦喝水》与“标准答案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文/王正方



人教版课标本第二册小学语文课本《乌鸦喝水》课文:

一只乌鸦口渴了,到处找水喝。乌鸦看见一个瓶子,瓶子里有水。可是,瓶子里水不多,瓶口又小,乌鸦喝不着水。怎么办呢?

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,想出办法来了。

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,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,乌鸦就喝着水了。

这个故事选自《伊索寓言》。

近来我收到一个题为《老课文“乌鸦喝水”》的视频,没有语言文字,只有向水杯中逐次添加石子以模拟“乌鸦喝水”的实验。实验无声地表明实验者的结论:乌鸦仍然喝不到水。

我将这个视频发给我的画家朋友谢扬勉先生。

他回复道:

   记得幼年读此课文颇觉有趣,于是与小伙伴拿瓶子、石子,装水做实验,累试不成。甚惑。告之师。师曰:真的么?再试,仍与课文相勃。师愤然曰:“岂有此理!”吾等怯怯,欲入地缝。师见状,急曰:“哦,哦,我不是说你们,我说那课文岂有此理。"我问曰:考试作何答耶?师曰:"当然只能照书上答哟。唉!″

后上高小,写作文《童年趣事》,余以此作之。得5分加五星,外加"传观″之红头批语,又令我全班诵读。诚荣幸之至。

   然明知是错,何以仍须照书答题耶……

如果考试问学生:乌鸦是否一定能够喝到水?如果“照书答题”,显然这标准答案就是:一定能够喝到水。

这激起我对“乌鸦是否一定能够喝到水”的探索兴趣。

思索两天,似乎有些结果,但我不敢贸然论断。

我心血来潮,决意要做模拟“乌鸦喝水”的实验。

于是,我动手实验,做记录,我的孙儿书亚照相。我们爷孙俩忙乎了一个晚上。

实验的第一个步骤,是在储水罐里注入0.2L的水。然后投入小石子至与水面持平。此时,水面上升至0.45L。再继续添加石子,石子超出水面,水面不再上升。这说明,水面已经上升到极限。

实验的第二个步骤,是在储水罐中注入0.4L的水。然后投入小石子至与水面持平。这时水位上升到0.85L。

我们的第一组实验表明,如果水瓶或水罐里水量太少,水瓶或水罐较高,直径又较大,添加小石子至水面与石子持平,水面上升到极限,水面仍然不高;在这种情况下,乌鸦是喝不到水的,或者是基本上喝不到水的。

我收到那个“乌鸦喝水”的模拟视频,以及朋友幼年时所做的实验,即属于此种情况。

我们的第二组实验则表明,如果水瓶或水罐里水量较多,水瓶或水罐直径较小,水瓶或水罐又不太高;那么,在这种情况下,乌鸦是能够喝到水或基本能够喝到水的。

《伊索寓言》中乌鸦喝水,当属于此种情况。

可见,流传几千年的古希腊《伊索寓言》的《乌鸦喝水》的故事,应该是能够成立的。

但是,如果考试问学生:乌鸦是否一定能够喝到水?你怎么回答呢?

根据实验,这应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。因为情况多样,必然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。

我的朋友幼年时能够用自己的模拟实验证明,乌鸦存在喝不上水的情况,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独立思考和实验发现了!难怪他的语文老师要极力地赞扬和鼓励他呢。

但如上述,乌鸦还有喝得到水的另一种情况哩!

现在大中小学教育,最习惯把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,生硬地武断地行政化地弄出一个所谓的“标准答案”,来桎梏学生和教师的思想。这其实是极其错误的,甚至是极其荒谬的。

例如小学考试出题:树上有十只鸟,猎枪打死一只。问:树上还有多少只鸟?老师和学校的“标注答案”是:树上一只也没有了。

其实,这个智力题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。根据我的初步思考,起码有一种情况是无法排除的:那只被打死的鸟刚刚掉在茂密的枝叶上面,并没有落到地面上。你问树上还有多少只鸟,你并没有问树上还有多少只活着的鸟呀!有学生调侃:要是那只牺牲的鸟儿有一位痴情情侣,情人不忍离去呢?

其实在文科中,有不少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。

作为教师,有时我面临考试的某个“标准答案”,它往往又是带着权威性行政性和强制性的,明明是没有标准答案,却要你无视逻辑和良心,违心地服从所谓的“标准答案”。我很无奈,甚至内心十分痛苦……

我在想,我们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和思辨能力呢,还是要训练学生盲目服从“标准档案”呢?

社会上何尝没有此类情况呢,细想起来,多的去了,人们有时也很无奈……

2019-05-30于锦里西宅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